壓力 紅綠燈:別讓壓力壞了你的身心健康 文/ 吳至芳臨床心理師
古早時代,人類的作息大概隨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生活簡單,沒有太多物質或其他慾望,「壓力」對古人而言,可能並不清楚究竟是個怎麼樣的感覺。反觀現代人,「壓力」這兩個字似乎變成了口頭禪,無論年齡大小,總會聽見有人喊著:「不要逼我!!我壓力很大耶」,或是聽聞因為經濟或感情上的壓力而尋短的新聞。
壓力到底是什麼?西方社會研究多年,目前最常為心理學家們所使用的解釋是,個人知覺到情境要求與個人資源之間的不一致狀態,簡單的來說,當你遇到一件事情、一個情況需要處理,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可以面對,或想到有誰可以幫你,通常不會覺得緊張、擔心,影響到你做其他事情的情緒,但是如果反過來讓你感覺很頭痛,甚至可能出現睡不好、吃不好、開始花比往常更多的時間在網路或酒精或其他物質、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生氣等情況時,那就表示,你可能身在你難以負荷的壓力當中。
說到這,彷彿會有一種壓力盡是帶來負向影響的感受,其實不然。有時候壓力的存在也可以幫助自己把事情做的更好,譬如有一些能適當自我要求的孩子,會在考試將近時主動安排複習進度,利用考試壓力督促自己有更好的表現,獲得更多的自我肯定與成就,有時也是一種助力。
於是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形成的壓力感受不盡相同。這可能是因為每個人在先天性格上、思考習慣上有所差異,加上所處的環境給予的支持程度不同、要求不同所致,像是完美主義的人常講求效率、在意細節,時間從容時,你可能是個表現十分優異的員工,萬一你的主管、客戶,是比較多要求會吹毛求疵的,反覆確認、修正的過程,可能就會讓你的壓力感受加倍成長。
由於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能形成壓力,很難避免,面對外界許多無法掌控的因素,通常我們會鼓勵適當的抒解壓力,以減少壓力對身體或心理上的影響。有許多人會和自己的好朋友、家人、同事討論尋求解決方法、宣洩心情,有的人可能會選擇大吃、買東西,彌補自己承受壓力的痛苦,有人選擇靜態,看電影、聽音樂;有人選擇動態,打球、跑步、游泳、瑜珈…。如果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也許你可以試試從最貼近生活的呼吸、飲食、放鬆開始,藉由腹式呼吸拉長一般呼吸的頻率,幫助自己把身體的步調緩和下,吃些全穀類的食物,增加飽足感,也補充因為壓力消耗掉的維生素B群,適量的飲用咖啡因飲料,提振精神又不過度亢奮影響睡眠。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練習肌肉放鬆,或是自我暗示的放鬆練習,在輕音樂中,隨著指導語,覺察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身體,讓自己可以自在的掌握自己,而不是被壓力所控制。
「我還可以忍耐」、「為了家庭,我還是要撐下去」,這些想法可能是支撐著你的重要信念,卻壓力可能往往會在這個時候,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你感覺自己好一陣子睡不好,心情低落許久,覺得有些疲累,提不起精神,偶爾想到了放棄堅持下去的念頭,請給自己一點時間,想想最近的自己是否有些壓力過大的情形。如果上述的方式給你的幫助有限,至心身門診尋求專業醫師或是臨床心理師的協助,也許是另一個讓你減少對自己的擔心的方式。
作者簡介
吳至芳臨床心理師
中正大學心理系、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心理組畢業。崇尚慢活步調,簡單生活,喜歡慢跑、瑜珈、看棒球、旅行、感受生活、和人在一起。
請容許我悲傷 文/ 許秀哖社會工作師
近年來全球天災人禍不斷,空難、水災、風災、火災、車禍及意外亡故似乎是現代人揮之不去的夢魘,每一次的災難總是帶來家毀人亡,尤其親人的死亡使得家人來不及道別,空留餘恨,也使倖存者哀悼、喪慟的歷程更加複雜艱辛。看著電視播放一幕幕家屬傷痛欲絕的畫面,總令人感到心酸與不捨,近日南韓客輪事件、馬航客機、復興客機、高雄氣暴等事件,一夕之間造成無數家庭驟失摯愛的親人,多少家人聲嘶力竭哭喊著親人回來,但終究回不來了,前一陣子在電視新聞看到幾則畫面,一位母親面對兒子空難身亡,哀傷的母親面對記者採訪時,旁人不斷勸慰這位哀慟的母親不要再哭泣了。前陣子好友喪父,親友為了安慰朋友喪父之痛向朋友說:『人老了,終究會死,不需要太傷心』,我想親友一定沒想到,當父母親過世,雖兒女已長大成人可以承擔生活的一切,但在父母眼中,兒女永遠是個孩子,此時朋友正失去這世界上唯一的父母,失去依附、失去連結,我為朋友感到心痛不已。
當我們以為自己不會再?了一首歌、一個劇情、一個思緒、一份記憶、一些話語而難過,卻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沒有走出傷痛,那就好像感覺自己像是才剛爬上一座山,卻又滾回山底之下,哀傷的浪潮又再度撲倒你。一想到這些,胸口上的傷痕仍隱隱作痛,可見這是我們社會對悲傷的態度不理解,也不知道喪親者究竟需要什麼?長久以來存在我們社會文化中對悲傷總是有【應該】、【不應該】的行為表現,於是有些人只能忽視悲傷、隱忍悲傷,選擇否認與迴避接觸自己的感受與情緒,那些無處宣洩的情緒並沒有消失,只是淤積在內心的某個角落。
從事助人工作十多年來,參與多次的救災工作(空難、震災、水災、風災),每一次傾聽喪親者的悲傷故事,總讓人想起自己的失落,那種椎心之痛似乎自己經歷過,曾經天真的以為可以將悲傷如同埋葬一具棺材埋在土裡,從此消失不在,但事情並沒有如此簡單,其實悲傷一直存在,就如同潮水般湧現,有時撲倒你,有時擁抱你,既然悲傷一直存在,悲傷的處理就不是要杜絕悲傷,終止悲傷,而是學習如何將悲傷化為力量,讓生命繼續前行。哀傷也許是好事,哀傷的痛苦讓你知道原來自己還活著,療傷需要時間,療傷就像個花園,你種下的種子正在土攘中成長,有陣子你什麼也看不到,直到有足夠的雨水、陽光、時間、施肥和鋤草之後,才會有東西長出來。哀傷並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事,學會讓它帶著你走。
當你下次想安慰喪親的人請不要再說些不具同理心的安慰話,例如,【人死不能復生,節哀順變】 、【人都死了,哭也沒有用】、【你要堅強,不要再哭了,一家人都靠你】、【你要快點恢復,日子也是要過】 。關懷喪親者的人必須具備同理心,也就是與悲傷的人同在,而不是去告訴喪親者一大堆生死關點或大道理,下次你想安慰喪親者的話,例如,【我感受到你內心的哀動,也心疼你所承受的一切】、【任何人都很難接受所發生的事,不用強迫自己,請給予自己多些時間與空間】、【好好哭ㄧ場,這種痛需要眼淚來撫慰】、【別給自己太多壓力,也別逼自己應該如何,允許自己可以悲傷,給自己多ㄧ點時間、空間整理與沉澱】。
悲傷治療大師沃爾頓強調【沒有人能杜絕悲傷,除非他沒有愛】,請容許他(她)悲傷,悲傷是一種權利,請予悲傷的人尊重 ,依照自己所需要的時間、步調、方式來處理悲傷,學會讓它帶著你走,到任何可以再一次感受到你所思念的人所愛的地方。
作者簡介
許秀哖社工師
學歷:文化大學社會工作系畢業
經歷: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工員
草屯療養院社會服務員
我還可以怎麼辦?──淺談自殺 文/ 陳衍伶社工師
他為什麼要自殺?
「小美,你還好嗎?你的臉書怎麼會寫那些東西?別動不動就想要自殺,別想太多了,為了那個爛男人太不值得了。」…「你可以的!」…「你還那麼年輕,以後會遇到更好的啊!被拋棄算什麼?你值得更好的!」…「為了你的親人,你要堅強啊。」…「時間會帶走傷痛,一切都會好轉的。」…「不要想那麼多啦!」…「妳不要開玩笑好不好?別鬧了啦!」…「失戀算什麼?很多人都比你還慘吶!別人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能?」…「你這樣讓我們的
心情很不好欸!別這樣啦!」。
「欸!欸!欸!你知道嗎?小美在臉書上說他想自殺欸?」,「真的假的!?為什麼啊?她長那麼漂亮?有什麼好自殺的啊?有什麼事那麼嚴重嗎?」,「聽說她被甩了。」,「拜託!誰沒被甩過?誰沒受過感情創傷呢?有什麼好自殺的?」,「這年頭的年輕人,抗壓力怎麼那麼差」,「現在說這些有什麼用?他如果真的自殺怎麼辦?」,「那我們到底還可以怎麼辦?」。
我想殺了我自己。
我好孤單。
沒有人能懂我,我從小就被父母拋棄,在孤兒院長大。現在我成年了,離開機構出來工
作,也交了男朋友,原以為我可以找到依靠,沒想到,他卻拋棄我離我而去。為什麼所有人都要拋棄我?我好差勁。
最近每天晚上都失眠,我很努力把自己搞得很累,睡不著就是睡不著。失眠的夜裡,黑暗籠照著一切,很恐怖。無論我如何轉移我的注意力,我的心裡都好空,就是覺得怎麼補都補不滿心裡的空虛。
我好害怕。他們說的,我難道都不知道嗎?不要想那麼多?我也不想要想那麼多,但是我沒有辦法!時間可以帶走傷痛,真的嗎?但我現在一分一秒都過不下去了呀!曾經我用菸頭燙我自己的手,或者用美工刀劃傷自己,都還可以感覺自己活著,可是現在我連這樣的痛都感受不到了。我已經沒有辦法去工作了,每天都不想動,連飯都食之無味了。我還活著嗎?活著有什麼意義?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世界上有誰值得讓我活下去呢?
為什麼只有我無法面對這樣的壓力,為什麼比我慘的人都還活得好好的?我有這麼差嗎!?我每天都覺得我快喘不過氣了,我想我就是這麼差勁吧?所以他們每個人都不要我了。
我好痛苦,我還可以怎麼辦?我好想殺了我自己。
給我們一個機會陪你走過
你是否覺得上述的對話或者感受,在你的生活當中彷彿也曾經歷過?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邊的親友,你是否也同樣會問:「我還可以怎麼辦?」。從小美的故事,也許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面向來理解小美的困境。
以生理面向而言,小美已出現失眠情形,失眠會導致注意力降低、記憶力減退而間接影響工作效率。經常性的失眠亦會形成壓力並令人沮喪,造成的體耐力受影響而終日覺得疲憊。另,沮喪等情緒亦可能造成其他身體不適。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則更可能加劇了小美情緒低落的程度,如此惡性循環。
以心理面向而言,小美小時候被拋棄的成長經驗,使得其容易產生自信心不足及自責的情緒,認為是自己不好才會被父母拋棄,此議題將影響於面對失去及拋棄事件時,容易採內在歸因來解釋事件的結果,因此常出現自我價值低落反應,自信心不足則連帶影響其存在感。若小美將生命價值依附於他人身上(即為他人而活),當失去重要依附者時,便容易失去其生存之意義。
就社會面向而言,小美的人際生活圈較貧乏,身邊缺乏深交之親友,情緒抒發及支持度短缺,工作場合之支持系統因對小美認識的不足而加深其壓力及孤獨感。工作同事對於社會支持網絡亦不清楚,故無法連結資源介入。另,社會輿論對於有自殺意念者,目前仍多以抗壓性不佳、逃避壓力或責任及其他標籤化的刻板印象來評論,更使小美無法坦然求助。
「自殺絕非單一因素所造成」,甚至可能因腦中神經傳導元素不足,如血清素不足,可能導致退縮、鬱悶及悲觀。再者,我們其實無法僅由單一片段訊息,了解自殺意念者自殺之原因及事件過程,面對自殺議題除了我們所知悉的陪伴及傾聽之外,仍需由助人工作者與其深入會談、情緒支持、討論介入及協助方式。若親友有自殺意念者,應避免以道德勸說方式增加罪惡感,亦不要與其爭辯自殺是對是錯,或者否定自殺意念者一直以來的努力。親友可協助陪伴傾聽表達之情緒及事件,鼓勵有自殺意念者或協同求助專業,給自己及他人一個機會,讓我們試著陪你一起走過。
作者簡介:
陳衍伶社工師出生在新北,卻在成年後長期居住於台中的偽中部人,對於中部的路其實也不是那麼了解,常找不到路往哪裡去,卻在中部找到了自己心的方向。期待助人的過程中,與受助者一起成長,一起追求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快樂。
心靈園地
草療印象 文/ 洪雅婷放射師
在我來草屯療養院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大廳悠揚的鋼琴聲所吸引:那是一位高高瘦瘦的男生,頭髮有些挑染,琴鍵的位置對他來說似乎有些低,以至於他得弓著身體彈琴,但無損樂聲的美妙。為此,上班竟也可成為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我以為他是員工,或是「特約彈琴」的志工,直到有一天才從同仁口中得知,那些每天彈奏醉人樂聲的人,其實都是病友,而我對草療的印象就由此一點一滴的改變了。
我從小在草屯長大,「草療」這個名字是在國中國小時期,同學間拿來吵架或嘲笑別人時學得的。那時我不認識「草療」,但在如此耳濡目染下-相信一般民眾也是一樣,「草療」儼然成為一個令人敬而遠之的地方,對於「精神病」的認知,也逐漸被灌入「令人恐懼」或是「不名譽」的感覺。而後隨著年紀增長,自己也投身醫療行業,逐漸知道以前的成見是不對的,但還不如實際成為「草療人」後感觸得深。
我在草療看到的,是一群笑容可掬、有禮貌、會關心人、比一般人更有人情味的病友。在我大學畢業後,待過可稱呼為「文明」的北高兩大都市,這樣如此親切的「陌生人」,還是我回到故鄉草療工作後才遇到的:當你微笑向他們打招呼,他們一定也以燦爛的笑容回應;去到中西餐部、麵包店、動力小舖,他們也會熱情地認識你,甚至記住你愛吃的東西;地板剛拖好,他們會提醒你走好不要滑倒。他們無距離感的純真更讓我反思,我們似乎較他們多了一層以為是自我保護的枷鎖,是否我們都該更不吝於對人付出關心與感謝呢!另一方面我覺得是草療給了他們很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在工作上得到成就感,有機會接觸大眾,以至於讓我感受到他們在工作時是快樂的,這樣的感覺同時也影響了在周遭的我與其他同仁。
前陣子我與先生在路上遇到一位賣健康食品的民眾,他推薦著自己的產品還銷往各大醫院,造福了很多病患,先生便隨口問他一句「那你有到草療賣嗎?」這位民眾居然回答「我不去那個地方的」,當場我馬上「委婉地」給這位民眾機會教育了一番。我想到我參與卓越草療時,大家討論出在推行業務上的一個難題點,就是民眾對療養院的「汙名」,草療擁有非常多專業團隊以及經驗,若這些汙名仍被民眾所固守,而讓真正有需求的人拒絕來草療,那就真是太可惜了。因此我要大聲說,我以身為「草療人」為榮,且有機會也會身體力行改變周遭人對草療的印象-無論這力量是大是小,期待草療未來能夠走出更寬廣的路,造福更多的人。
作者簡介
洪雅婷放射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放射技術學系
經歷:博正骨科醫院放射師
高醫附設醫院牙科放射師
彼卡索醫事放射所放射師
草屯療養院放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