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之旅與思覺失調同行 Recovery Journey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
文/ 陳淑美 職能治療師
今年5月衛生福利部正式推動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系列活動更開始於4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費雪(Dr. Daniel Fisher)受邀訪台,費雪醫師以他個人親身經驗告訴大家他是如何對抗疾病,與疾病共同生活,訪台期間曾經短暫停留生活旗艦店社區復健中心,學員們熱烈提問急切想要從費雪醫師身上得到康復的答案,對話中感受到康復者的的迫切想了解自己的經歷與費雪醫師所經驗的是否一樣,自己可以恢復到何種程度,他們都抱著希望因為眼前這位康復者的現身說法讓自己更相信疾病會有好轉的。
這個疾病得名自希臘文的「心靈」及「分裂」二字,患者多在18至25歲的青年期發病,會產生思想及感覺上的錯亂,導致語言或行為異常,患者多有幻聽、幻視、被害妄想、語無倫次等症狀,往往因此無法信賴自己與周遭親友,常陷入徬徨或憤怒的情緒。因為過去經常有負面報導,因此這群病患容易被汙名化,其實思覺失調就像三高等慢性病,藉由藥物、心理及復健治療,症狀都能改善,甚至完全康復。部分患者病情惡化或復發主因,在於擔心受到歧視而忌諱就醫或自行停藥。日本花了7年的時間,於2002年成功將「精神分裂症」更換譯名為「統合失調症」。香港則於2001年率先以思覺失調命名,強調患者「思考」及「知覺」兩大功能障礙,並以較具「恢復可能性」的失調取代分裂。因此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動「精神分裂症」更換譯名活動,期盼透過更換譯名,建立患者及大眾對該疾病的正確認知,以及促進精神病人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可以去除長久以來社會上對精神病人的偏見與錯誤認知,也給予精神病人一個健康、公平的治療與照護環境。
「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基礎建立在醫病雙方絕對的互信。」費雪強調信任需要時間互相瞭解,費雪並指出,台灣醫療機構提供的精神病醫療及照護已相當完善,但社區的參與仍嫌不足,例如「共同治療」的方式,也就是透過經專業訓練的志工、病友家屬及康復者與患者分享治療經驗,能提升患者的信心及就醫意願,對改善病情相當有效,費雪醫師說的沒錯,有些時候我們過於醫療本位,忽略了家屬與社區中相關人員的參與對病人康復的重要性,家庭與社會支持是影響精神病康復歷程非常重要的因素,旗艦店有幾次經驗發現很多家屬是很願意接受邀請來一起活動的,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努力的重點。
據康復之友聯盟調查,有6成思覺失調患者即便已康復,仍不願讓親友知道自己生病,就是擔心受到各種歧視;思覺失調患者的「攻擊性」並未比一般人高,但媒體往往將有暴力行為的個案直接與疾病連結,造成民眾誤解,使得康復者不敢承認自己生病,不僅外在汙名化的擔憂,對自我標籤化也阻礙了康復者接受醫療或復健的意願與契機。「正名運動不僅是換稱呼,更對治療有實質幫助。」以日本為例自2002年將精神分裂更名為「統合失調」後,2年內挺身面對疾病並接受治療的患者增加逾4成,都顯示疾病正名確實能提升民眾就醫意願,增加治癒機會。10月9日衛福部舉辦「與思覺失調同行-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我們帶著康復者及復建產品搭上高鐵捷運來到衛生福利部,期待社會大眾用支持與陪伴共創精神康復之路。
作者簡介:陳淑美 職能治療師
現職:生活旗艦店社區復健中心負責人
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進修中
中山醫學院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組83年畢業
經歷:中山醫學院附設台中市立復健醫院成人及兒童職能治療師
健康心觀念-1 文/臨床心理科 黃裕達主任
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發布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08年國人精神健康指數80.1分,其中五分之一的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及格」,屬須就醫的高危險群;高達四成三的人對未來不表樂觀,三成五的人對自己的成就不滿意,2009年及2010年分數雖略有上昇,分別為82.2及83分,但2012年調查又再度降為81.6分,其中國人在家庭健康上得到87.9分,但心身健康與個人價值2項,都不到80分。回答心理韌性題項時,很多受訪者選擇負面選項,更重要的是有16.5%的受訪者整體精神健康分數僅70分,也就是說約有300萬人被歸類為承受壓力較差的心理「中低韌性」。而在心身健康方面,超過三成以上國人出現記性不佳、感到煩燥、動力不佳、心情不佳、比去年不健康、睡得不好等問題。可見得身心健康與壓力調適對現代人是很重要的知識與技巧。
壹、心身健康
一、健康的定義:
有關健康的定義很多,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章程中很早就針對健康的定義如下:“健康是身體上、心理上及社會功能上全然健全的一種狀態。” 過去大家都以為健康就是身體沒有生病,也就是身體健康就好,其實還有一種亞健康,指的是過度用腦,普遍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情緒長年得不到疏導,心理問題成堆,身體各項指標持續下降,這就和心理健康比較相關,長久以來,大家只習慣於身體健康的保養(養身),郤忽略了心理健康的保養(養心),只有在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變成心理或精神疾病時才警覺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其實不只如此,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使擁有財富,而不快樂,那麼財富也不具意義,因此身心的健康,讓財富更有價值。而社會的健康,不用說明大家都知道,社會的安定,景氣的好壞,社會的風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健康。
相對於全然的健康,另一個常被忽視的是亞健康,尤其是在現代高度競爭,講求效率的工商社會中,更是有日益增多的趨勢,雖然未到生病的地步,但已出現一些警示,包括:過度用腦、普遍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情緒長年得不到疏導,各種心理問題成堆累積,身體各項指標持續下降,在上海曾作過調查發現有16%市民身心屬於健康,有14%正處於非健康(生病)狀態,而其餘70%目;前則歸於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心理壓力及社會競爭的產物,因此維持社會及心理的健康更形重要。
二、心理不健康的標準:
在談到健康標準之前,先釐清心理不健康的標準較容易了解,根據學者研究表示,在心理學上有四種標準來判斷心理不健康,包括:
1.統計的標準:指偏離常模的行為。也就是和一般大眾不一樣,大多數人在一般狀態下不會做的行為表現,郤會有的稱之。
2.社會的標準:個人的行為由其所處的社會團體標來評定。因此不健康指的是違反社會常規之行為。
3.適應程度的標準:指適應不良的行為。人到一個新環境一定會有一段適應的時間,但若是經過一段長時間仍存在不適應,或不適應的情況非常嚴重而影響生活,便是一種適應不良。
4.個人感受的標準:指的是個人對於自己健不健康的主觀感覺,不健康的人也常常會覺得自己不健康,如憂鬱症的人也常覺得自己不好。
三、心理健康的指標:
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又是如何呢?心理健康的指標比較難定義,不同的學者與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不致包括下列幾項:
1.現實的充分知覺:也就是能適當的評估自己及環境,到一個新環境能了解環境的狀況,能作好向上、向下及平行管理的功夫,才能適應環境。
2.能自我了解 :健康的人必須了解自己優缺點及情緒、防衛機轉、習慣等。
3.控制行為的自主能力:健康的人不會動不動生氣,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遷怒。
4.自我尊重和自我接受:健康的人能夠愛自己不會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5.形成親密關係的能力:不只是愛自己,亦能愛別人及得到別人的喜愛。
6.有工作能力:不一定是有薪水才叫有工作能力,工作代表做這些讓你有能力有自尊,有價值。
另外,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具體明確地指出心理健康的標誌是:
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學習和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貳、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
那麼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那些呢?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心理衛生公式:
P(生活壓力)+(K/P)
B(心理不健康程度)= ───────────────────
E(適應強度)+S.S(社會支援)-
(S.S/C)
K:個人所需的最少適應量
C:個人所需的最低社會支援量
由以上公式我們可以歸納出,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包含三個重要的因素分別為 (一)壓力(二)個人特質 (三)社會資源 等,茲分述如下:
一、壓力
(一)壓力的定義
所謂壓力, 指的是外在生活壓力及個人主觀感受的壓力等,壓力源包括物理與心理,而且不同年紀壓力也不同,但壓力是一種適應環境的過程,只要有改變,就有壓力反應,更重要的是壓力是個體主觀認知評估的結果,而非決定於壓力源。也就是說當周遭的環境,或者事情發生改變,個體感到受到威脅,導致需要改變來適應,這時壓力就產生了。
(二)壓力的類別
壓力的類別包括客觀壓力及主觀壓力,其中客觀壓力用下列四項來說明包括1.重要生活事件:不論正負向事件都可能有壓力2.日常生活困擾:生活小事件累積反而是不事件3.災難事件:地震、水災、颱風空難及4.社會事件:經濟不景氣,ADIS,環境污染等。
而主觀壓力指的是對事件做認知評估後的結論,此評估包括三階段1.主要評估:嚴重程度評估2.次要評估:擁有資源包括能力、經驗、社會支持、可能的問題3.再評估:根據環境或行為反應獲得訊息,對之前評估結果進行修正
(三)影響壓力的原因
1.社會環境因素:例如經濟不景氣、股票暴跌、都市噪音、交通阻塞、擁擠的空間等等。
2.工作環境因素:例如工作的負荷過重、工作時數過長、人際關係等等、工作上的角色衝突與混淆、工作氣氛、工作沒興趣。
3.個人因素:例如A型人格、挫折忍受力、不能自我肯定、完美主義者、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關係的技巧、情緒管理的技巧等等。
4.生活事件:日常生活瑣事、重大的事故(變動),生活方式。
(四)壓力和情緒關係(如附檔)
(五)壓力對人的影響
壓力實際上會對個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
(1.)身體方面:壓力和免疫力有絕對關係,初期可能在健康方面沒有症狀,但可能會出現、失眠、肌肉酸痛、偏頭痛、容易感冒、手腳冰冷;長期下來則可能出現各種疾病,甚至生病不易痊癒。
(2.)心理方面:壓力下容易出現心情低落、情緒不佳,工作倦怠感、注意力不集中、上班遲到、工作效率低等現象,不只影響工作嚴重會造成工安事件或職業傷害。
(3.)靈性方面:長期壓力下,會使人對人生缺乏目標與意義,無樂趣,甚至產生憂鬱等疾病。
(六)壓力與健康
長期壓力若再不處理,除會使人老化9-17 年,短期但經常的壓力會使人老化8 年外;更會引發各種的身心反應,如果壓力未適當因應或者身心反應未適當調節,不只心理狀態可能會失衡,體內的生理變化也會失調,久而久之將傷害神經、內分泌、消化、呼吸、心臟血管、免疫、生殖系統,出現症狀、導致生病。疾病包括:
1.心臟血管疾病:心臟病、高血壓、中風、偏頭痛、雷諾氏症、心跳過速
2.消化系統疾病: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厭食症
3.內分泌系統:甲狀腺機能障礙、糖尿病
4.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哮喘、換氣過度
5.皮膚:蕁麻疹、鬼剃頭
6.泌尿系統:排尿障礙、陽萎
7.骨骼肌肉系統:周身疼痛、緊張性頭痛等
8.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風溼性關節炎、緊張性頭痛、背痛、焦慮症、憂鬱症
(七).紓解壓力的不當方法
猛吃或禁食 :只能收到暫時之壓力紓解,但最終結果是造成肥胖或營養失調。
喝酒 :酒的確能麻醉意識,但終將傷害到肝與胃。
抽煙 :尼古丁雖有興奮作用,但千萬別忽略了有關抽煙與健康的統計數字。
咖啡 :咖啡與含咖啡因的飲料如飲用過多,反而會造成類似焦慮的症狀。
(八)如何壓力管理
因此在管理壓力的觀念上很重要的是“想法決定壓力”,你如何想決定你的壓力:
事情不一定是壓力-----看你用什麼態度“面對”
壓力不一定是壞事-----看你用什麼態度“接受”---(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黃裕達 臨床心理科主任
學歷: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中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埔里榮民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部立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
專長:心理衡鑑 、心理治療、壓力管理